平衡建筑
——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六十年建筑實踐展序
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當代出現互逆而行的現象,在文化傳統上與自然相對對立的西方,現在比較傾向于采取謙遜的姿態,而向來與天地合而為一的我們,卻以發展的名義,日漸變得與自然相對立。也許是因為曾經落后所埋下的心理恐慌,線性增長的需求呈現強大的慣性,甚至沒機會做調整,我們已經改變了自己和身邊的世界。城市與建筑,正是這種改變最具標志性的存在之一。六十余年以來,共和國的建筑,經歷了草創、停滯和中興,更在最近二十年,以狂飆的規模與方式演進。在建筑界,這是一個大時代,對設計者,這是一個大機遇。我們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,喧囂過后,沉淀下來的是作品。自1953年至2013年,伴隨共和國的成長,通過幾代人的積累,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建筑實踐,逐漸有了自己的傳承與風格,概而言之,走的是一條由學術實踐出發的平衡建筑之路。
當代建筑被稱為綠色建筑,除了關心功能、形式與文化之外,更強調可持續性的視野,所謂可持續的視野,一定是整體的,也是平衡的。平衡由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,變成刻意才能擁有的追求,就某種意義而言是倒退。在文化趨同的今天,平衡具有全球性的意義。
建筑設計大略有如下傾向:或偏重于藝術性的創作,或偏重于工程性的制造,或偏重于商業性的生產。偏重藝術者較執著于自我的表達,偏重工程者兢兢于技術的合理,偏重商業者更看重對需求的響應。而在大學里做設計,依托學校這個平臺,具備另一種可能:大學是建筑師出發的起點,也是建筑史歸束的終點。行走在這起點與終點之間,高校設計院有機會把設計做得更學術些。
偏重于學術性的設計實踐,其首要特征是理性。以做學問的方式做設計,研究各方需求,綜合各種技術,探索最優策略,理性是應有之義。就這一點而言,它與偏重于工程性的制造、特別是偏重于商業性的生產較相近。商業性產品只有滿足了需求才有市場,否則只有淘汰,所以它最具理性。其區別在于:商業性的生產更注重市場理性,往往傾向于復制或自我復制以減少設計成本,真正的需要有時候會被忽視;而學術性的實踐則更強調客觀性,所以傾向于邏輯的完美而較少顧及投入,就這個意義而言,學術理性更貼近人,是理性與浪漫的平衡。
因為拒絕復制,衍生了第二個特征;多元。所謂多元,首先是文化態度。偏重于學術性的設計實踐,尋本溯源是最基本的方法;不做預先的假設,對不同思潮秉持開放姿態,百花齊放是必然的結果。所謂多元,也涉及項目類型:依托高校的技術支撐,高校設計院有能力覆蓋更廣泛的項目類型。所謂多元,也包括團隊構成:多領域的實踐提供了多方位的平臺和機會,設計團隊平行發展,各有所長,各具特色,形成多極化的個人與團隊組合,由此,設計風格也因人而異,所以多元,更是指創作風格。對建筑而言,理論的多元只是方法,風格的多元才是結果。筆墨追隨時代,多元的建筑,才是本土與時代的平衡
另外,偏重學術性的設計實踐,意味著要進行更多原創性的探索,因此而具備第三個特征:前沿。前沿意味著所承擔的任務沒有或較少先例,故也往往意味著作品的原創與個性。就這點看,這樣的設計實踐同樣也比較接近偏重于藝術性的建筑創作。當然區別也顯而易見:藝術創作是個體意志的表達,而學術實踐,則是格物求真。就這一點而言,前沿不是前衛,建筑實踐也不是建筑實驗。有一點可以肯定:前沿的建筑,是創意與現實的平衡。
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六十年的實踐歷程,沿著理性的方向,以多元的姿態,站在業界的前沿,走了一條學術與原創的建筑之路。
握中西以求是
得形勢而創新
六十年一甲子,是輪回,也是新的起點。平衡建筑學,僅僅只是一個時代的開始。
是為序。
|